《中华读书报》3月29日第6版在“‘文革’前于是之确实演过毛主席”的大标题下刊载了王俊生等5位老师的文章,我一口气读了数遍。5位老师从不同侧面证实:1951年,在李伯钊编剧的歌剧《长征》中,于是之确实演过毛主席。中国人民大学王俊生老师当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看过该歌剧;沈阳军区丁帆老师不但当年看过该歌剧,还有清楚的日记记载;农业部刘向勃老师曾见过“于是之当年扮演过毛主席”的介绍;中国作家协会顾骧老师不但自己记得此事且从于是之夫人李曼颐处得到证实;山东枣庄师专鲍延毅老师收有当年的歌剧《长征》的《公演特刊》,演员表中清晰地印着:“毛主席:于是之”,鲍老师还考证出“于是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扮演毛主席的戏剧艺术家”,“张桃园是扮演毛泽东的第一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我是当编辑的,说来惭愧,好像天生患有“多疑病”,常常对别人的文章“于不疑处生疑”。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我脑海里存有一条“健在的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指由别人扮演)不可出现在舞台和银幕上”的影子,于是对《北京青年报》2月25日所载“文革”前于是之演过毛主席的说法顿生疑窦,在草草询问了身边的几位同事和给于是之剪发的叶继红女士后,就匆忙提出了质疑,甚至怀疑原文作者或编者故意添枝加叶。现在看来,我的查证是十分肤浅而苍白的,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向的。5位老师的文章不仅仅澄清了我心中的疑窦,更重要的是给我上了鲜活的一课,必将促使我在今后的编辑实践中,对别人的文章应该多一分认真,多一分尊重。动辄棒喝、杀戮是万万要不得的。这里,我十分感谢5位老师的批评指正,同时以十分内疚不安的心情向无端被我指责为“妙笔生花”的原文作者和编者致歉。
顺便想说的是,5位老师的文风是值得称道的,文中虽有批评的含意,但字里行间不是棒喝和训诫,而是充满理解和宽容。我读到的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与人为善的教诲。这种文风对推动批评性言论的开展是有益的,是值得提倡的。今后,我希望继续读到一些质疑文章,更希望读到像5位老师这样的解疑文章。或许这也是《中华读书报》编者精心安排这组文章的用意之一,目的还是要推崇实事求是的文风。借此机会,也向5位老师文章的编者表示敬意和感谢!
(北京总后卫生部 周晓洲)